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檔案

中共革命的原型 (1905 – 1940)

本庫為中、俄文,收錄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」的公報、信件、電報與各種文件。這個短暫的共產國家由毛澤東和朱德創立於1931年11月7日(即俄國十月革命十四周年紀念日)。「中華蘇維埃」在中國被稱為「江西福建蘇維埃」,或更正式地稱為「中央革命根據地」,最初僅包括江西省與湖南省邊境山區的一小片土地;但它迅速擴張,最終控制了約27,000平方英里的區域。由於「中華蘇維埃」擁有自己的國家銀行,自己印錢,自己收稅,遂被視為「兩個中國」的開端。

在1949年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成立之前,「中華蘇維埃」是中國境內最大的一塊由共產黨控制的土地。因此,它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後來成立的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的「原型」。在1931年到1934年間毛澤東的領導和激勵下,「中華蘇維埃」發展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縮圖: 共產黨對政府的完全控制,擁有一支紅軍,一個由黨領導的司法和教育系統,以及一個支撐這個小國多年的經濟,直到它最終無法再抵抗其主要對手蔣中正領導的國民黨軍隊。

「中華蘇維埃」的迅速成功促使蔣中正發動了一系列軍事行動,目的是圍剿並摧毀它。這些圍剿戰役在官方的中國共產黨史中被稱為「農村革命戰爭」。因面臨滅亡的威脅,毛澤東被迫結束了「中華蘇維埃」的實驗,並在1934年底開始了他的長征,這是一次戰略性的撤退,目的在中國北方找到庇護和生存的機會。然而,毛澤東及其同志既曾經營過中國第一個共產黨國家,及建立過「兩個中國」,那麼,當1949年他們再次崛起時,這些經驗正好提供了極寶貴的教訓。

即使在21世紀的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,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仍被嚴格控制,許多地區的社會科學家甚至被完全禁止接觸。在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成立後的幾十年內,關於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歷史資訊幾乎完全缺乏。「史丹佛大學-胡佛戰爭、革命與和平研究所」的策展人首次系統性地收集了這批關鍵資料: 1960年代初在台灣由胡佛研究所與時任「中華民國」副總統的陳誠合作收集。陳誠早年曾親自領導國民軍對抗毛澤東的中華蘇維埃,正是陳誠的行動迫使毛澤東長征的。

這批數以千計的文件頁面曾被拍成微片以保存供全球學者使用。在中國以外,從未有過這樣的資料。由於這批收藏的意義重大,後來被稱為「胡佛的陳誠收藏」,「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」的吳天偉也於1981年為它創建了一個詳細的檢索工具。

本庫讓我們前所未有地了解「中國共產黨」和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」的歷史,每份文件都經過豐富的標記,支持全文搜索及動態查詢。使用者可按人物、地點和主題及文件類型(如:公報、地圖、電報、信件等)進行瀏覽。每一物件(例如文檔)在地圖上都有一個特定的位置或標記,可看到它的地理起源或相關地點。